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翻譯 六國論原文
2022-12-09 天奇生活 【 字體:大 中 小 】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翻譯: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出自蘇洵所作的《六國論》,《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論》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翻譯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 ?/p>
秦國除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zhèn),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于戰(zhàn)爭了?;叵胨麄兊淖孑吀篙?,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墒亲訉O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wěn)覺。
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边@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
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后,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多次作戰(zhàn),敗少勝多。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xié)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p>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六國論》注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道:原因。
5、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6、率:都,皆。
7、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8、完:保全。
9、以攻?。河霉?zhàn)(的辦法)而奪取。
10、?。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地方。
11、其實:它的實際數(shù)目。
1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3、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4、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
15、視:對待。
16、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7、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8、厭:同“饜”,滿足。
19、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厲害。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20、判:決定。
21、至于:以至于。
22、顛覆:滅亡。
23、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4、“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事,侍奉。
25、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6、終:最后。
27、繼:跟著。
28、從:跟隨。
29、故事:舊事,先例。
30、下:指在六國之后。
《六國論》賞析
《六國論》一開始,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jié)論。接著蘇洵再從“賂秦”的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做法的后果。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別就“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具體原因。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fā)表感慨。第四段的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三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則進一步指出必須發(fā)憤圖強,敢于斗爭,并且團結(jié)一致,聯(lián)合抗秦。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繼續(xù)發(fā)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段的感慨針對的是現(xiàn)實。整篇《六國論》,應該說到前一段的就結(jié)束了。從全文的布局來看,也收結(jié)得沉著有力。
《六國論》創(chuàng)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jù);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xiàn)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度,解除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quán)、財權(quán)、軍權(quán)都收歸中央。為了防范武將軍權(quán)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zhàn),也必須按皇帝頒發(fā)的陣圖行事。
將官經(jīng)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遼、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gòu)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xiàn)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
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huán)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
《六國論》作者介紹
蘇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相傳二十七歲時才發(fā)憤為學,應進士和茂才異等考試皆未中。于是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閉門潛心讀書,終于博通六藝及諸子百家著作,撰寫文章下筆頃時數(shù)千言。
嘉祐間,得當時名盛一時的翰林學士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后與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張抵抗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權(quán)有所不滿。為文擅長策論,語言明暢,筆力雄健,奔騰馳騁,縱橫捭闔,老辣犀利,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筆意。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猜你喜歡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 端午節(jié)祝福詩句大全
關(guān)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
芒種節(jié)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
芒種節(jié)氣詩詞 關(guān)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guān)于芒種節(jié)氣的詩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
25是質(zhì)數(shù)還是合數(shù) 質(zhì)數(shù)是什么
28的因數(shù)有 因數(shù)的定義
32的因數(shù) 因數(shù)和乘數(shù)是否相同嗎
33的因數(shù) 33的因數(shù)有幾個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翻譯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翻譯 六國論原文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意思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意思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翻譯 而已六國破亡之故事意思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譯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